界面新闻记者 |
近日,多地证监局纷纷发文要求辖区内各私募管理人开展自查自纠等相关工作。
广东证监局5月6日印发《关于开展辖区私募机构规范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注册地在广东省内(不含深圳市)并已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机构开展相关自查工作,并在5月31日前报送相关材料。
自查重点包括:私募机构在宣传推介、资金募集、投资运作等业务环节是否合规,登记备案信息报送、信息披露等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基金产品逾期、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异地经营、开展程序化交易等情形,是否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相冲突或者无关的业务等。
上海证监局是4月底下发《关于规范上海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运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辖区各私募基金管理人对照相关要求,对公司基本情况、存续私募基金运行情况、出资设立未备案合伙企业情况等开展自评自纠,截止时间为6月15日。
除了自评自纠之外,《通知》还要求辖区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组织公司实控人及全体员工对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及自律规则开展集中学习,结合公开处理处罚案例认真研读相关条款,强化合规经营理念,筑牢风险防线;对照证监局官网定期发布的私募基金监管通讯中的典型案例深入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参加行业培训,夯实规范运作基础,培育遵规守纪文化。
同样在4月底,河南证监局发布《关于开展河南辖区2025年私募基金“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专项行动时间为4月30日至11月30日,工作安排涵盖开展自查、审阅分析、现场检查和宣传引导等四大环节。其中自查环节要求各管理人全面梳理自身经营情况,重点包括宣传推介、资金募集、投资运作等业务环节是否合规,信息报送和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等,并在5月15日前报送相关材料。
据界面新闻了解,此前贵州、宁波、厦门、福建、重庆、山东等其他多地证监局也已经陆续发文,开启辖区2025年私募自查等相关工作。
针对部分私募的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各地证监局也已经开出了不少“罚单”。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梳理,截至5月9日,广东、北京、深圳、上海、浙江、黑龙江、江苏等21地证监局今年以来已经面向近百家私募管理人及其相关人员开出“罚单”。
从管理规模上看,中小私募首当其冲,大约有60%的被罚私募管理规模居于0-5亿元区间。不过,部分知名私募也未能幸免,其中包括三家百亿私募,分别是珠海通沛股权投资、深圳市珠投股权投资和北京中冶建新投资,三者均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珠海通沛股权投资因存在“为单一项目设立多只基金,投资者人数超过法定限制”、“将基金财产所产生的利息收益以财务顾问费名义收取至合伙企业账户”等违规行为被广东证监局责令改正;深圳市珠投股权投资因存在“未独立开展投资决策及未履行谨慎勤勉义务”的情形,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北京中冶建新投资因存在“管理、运用私募基金财产,未能恪尽职守地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义务”、“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等违规行为被北京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近期以来,深圳、天津、上海、北京等多地证监局还陆续发文通报了各自辖区内部分私募管理人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
深圳证监局分别于4月21日和5月7日发布2025年第1期和第2期《深圳私募基金监管情况通报》,其中提到的典型问题涉及委托不具备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从事资金募集活动、违规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资金募集活动、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基金、非法拆分 *** 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受)益权、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未谨慎勤勉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挪用基金财产、投资运作违反监管要求、投资运作违反基金合同约定、关联交易未履行合同约定的决策机制、净值失真期间允许开放申赎、未按合同约定支付赎回款等。
天津证监局5月6日发布《天津辖区私募基金违规案例通报》,其中提及的违规案例相关违规行为主要包括管理人未勤勉尽责、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的业务、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披露违规、违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以及其他违规情况等。天津证监局要求,辖区各管理人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持续学习私募基金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合规意识,对照上述通报的问题开展自查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除了各地证监局以外,今年以来中基协也在持续打击私募违法违规行为。
据界面新闻统计,截至5月9日,中基协2025年以来已经累计披露了194份面向私募及相关人员的“罚单”,共涉及51家私募管理人。
在行业监管持续趋严的背景下,私募行业也在加速出清。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已经有455家私募注销管理人登记,其中244家为协会注销,186家为主动注销,24家为12个月无在管注销,另有1家为依公告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