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聚焦上海社区心理服务:社工介入让居民“心畅”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新场镇综治工作中心里,更大的办公室是属于社工的,风景更佳的会议室被改造成心理服务室,也是社工的工作场地。
从2023年开始,新场镇就委托第三方社工机构开启了“心畅”社会心理服务项目,专门为来访人员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疏导服务。这里的社工都是具有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专业资质的双证社工。
根据《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年末,上海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20万人,其中持证人数4.5万人,街镇社工站覆盖率要达到100%。
“现在社区对具有心理咨询服务能力的社工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正在积极鼓励社工持双证工作。”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总干事张平说。
社区为什么需要具有心理服务资质的社工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是“心畅”项目的承办机构,该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心畅”项目目前已覆盖4000余人次,提供个案服务150例。该服务社现有社工400名,其中双证社工50名,占比约八分之一。
“我们自己镇上的社工,拥有心理咨询资格的不多。但现实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少来访人员,是有心理服务类需求的。”新场镇综治工作中心常务副主任瞿洁介绍,新场镇近年来城市更新节奏加快,不少镇民遇到不懂的政策都会到综治中心来咨询。此外,在禁毒等工作中,街镇工作人员也常常遇到“已经戒断毒瘾但融入社会困难”的特殊群体,“我们总结下来发现,不少来访人员和工作对象都多多少少有些心理问题,不是相对严重的精神分裂或者抑郁症、躁郁症等,而是一般心理问题。我们的工作人员不懂心理咨询,有时候碰到了也会有点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新场镇的一大特色是“新场古镇”的保存和建设。2024年11月公布的《新场古镇申遗主题报告》显示,古镇1.48平方公里内现存0.15平方公里古建筑。仅古镇内部,就居住着1.4万名居民,这里被称为“活着的古镇,原住民的家”。2019年,新场古镇更是作为上海市的唯一代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样的规划实际上给街镇的治理带来不小的难度。有的居民要积极融入现代化城市更新,建设现代化设施;而有的居民则居住在古镇,只能有限地改造居住环境。
一些居委会工作人员遇到情绪激动的来访居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应对。但如果有一个“中间人”社工在,情况就不同了。
从“拍桌子”到“拍肩膀”
在新场镇综治工作中心的心理服务室里,居民阿林来找社工宋屹立聊天,宋屹立便拍着他的肩膀朝服务室走去。这已经成了阿林的定期“任务”。宋屹立是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干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与阿林的相识,是从一次“拍桌子”开始的。
去年,阿林因为老宅迟迟不能动迁的问题,来到综治工作中心办事大厅反映问题。
“哪里拆、哪里不拆,镇 *** 每年都是有规划的,有些区级、市级项目,甚至连镇 *** 也说了不算,都是上级规划部门的安排。”宋屹立告诉记者,当时阿林在办事大厅情绪激动,面对“啥也办不了”的办事员,他大吼着又拍桌子又骂人。
实际上,阿林的房屋已经纳入了动迁范围,只是暂未启动房屋动迁程序。但他却等不了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又没工作,我又是临时工,工资低,揭不开锅了”。
宋屹立看到情绪激动的阿林,立刻以社工身份上前,邀请他进屋聊聊。一番对话后,宋屹立判断,阿林有一些躁郁倾向,但尚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方式帮助他缓解。
他告诉记者,这些激动的来访人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活不如意,且无处倾诉,“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归结到 *** 部门的某一个政策的执行上”。
宋屹立的窍门是,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诉说,并与其聊天、对话,从公正的第三方角度给予一些建议。比如阿林,他总觉得目前生活困难是因为“分不到房子”。宋屹立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让阿林全家都“动起来、靠自己”——妻子可以出去找工作,老人可以尽量自理,儿子努力学习找个好单位实习。“反复给他儿子讲,将来能不能过得好,跟他自己的努力有关,跟能不能分到房子没有关系。”宋屹立介绍,多次上门并介绍工作后,阿林全家情绪都稳定了,“其实阿林是个老实人,他拍桌子,是被家里压得喘不过气了”。
青少年学业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大问题”
瞿洁告诉记者,新场镇3年“心畅”服务搞下来发现,除吸毒回归人员、吸毒人员家庭等极端个案外,社区里心理问题不少都源自“青少年学业问题”,这恰恰是青少年事务社工+心理咨询师的专攻领域。阿林这个个案就是这样,当儿子愿意努力学习并找到满意的实习工作后,阿林的状态也好了。
更典型的案例,是小美一家。小美是个漂亮的80后妈妈,她多次向女儿所在的学校反映“校园霸凌”问题得不到解决,找到居委会反映问题,后经居委会转介到了中致服务社青少年事务社工黄佳妮这里。
小美的女儿小雨正在念初三,每天上学都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她没有朋友,厌食、厌学、睡不着觉。但反映到学校后,经校方调查并不存在“校园霸凌”的情况。小雨觉得,包括父母和老师在内,所有人都不相信她,产生了辍学的想法。而小美也产生了焦虑情绪,连续十几天都睡不好觉。
黄佳妮接案后,一方面倾听小雨的诉求,另一方面教她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化解误会,同时还教小美作为母亲如何鼓励孩子,既倾听孩子的诉求又帮孩子找到自身潜力。
十多次个案服务下来,小雨逐渐树立了信心,她虽然中考失利了,但她明确了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的目标,自主报名了一家复读机构。小美的焦虑失眠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跟社工一遍又一遍地交流、谈话,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信任她。”小美说。
个案服务虽然有效,但这种服务“覆盖面不广、成本太高”。“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资源和人员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心理服务深入社区,服务更多人群。”瞿洁介绍,“心畅”项目的一大特点是,它能抓住共性问题,送活动、送课程上门。比如,在新场镇的各个村居、中小学校、职校技校等举办情绪管理、家庭教育类讲座,更大范围地指导居民和学生如何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自我调节。
目前,更受欢迎的课程为家庭教育指导课。(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